背景:
阅读新闻

美丽的劳动者

2017-04-28 08:56:02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 【字体:

1.晏庆华:为整村脱贫不停奔走

感言:基层工作每天都琐碎而重复,但每一件都非常重要。

人物简介

晏庆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润溪乡凉水村村支部书记,曾先后两次担任凉水村村支书。

4月25日早晨,晏庆华骑着摩托车来到贫困户周安平家,了解辣椒生长情况、解决养殖难题、询问其孩子的学习费用……

晏庆华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润溪乡凉水村的村支书,这是他的日常工作。2015年,凉水村被纳入贫困村后,晏庆华带着村民建设基础设施、为贫困户定制精准脱贫方案、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2016年底,凉水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900元,实现整村脱贫。

修公路建水池 迈出脱贫第一步

凉水村距离彭水县城47公里,全村共354户1490人,其中建卡贫困户107户,2015年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仅2800元。2012年,村里修了一条畅通路,但离主路较远的村民想将农产品运送出去得走1小时的山路。

“全村4个组却仅有1个组有饮水池,其余村民还靠挑水生活。”晏庆华告诉记者,交通和饮水这两个贫困村的通病在凉水村显得尤为突出。

经实地勘测后,晏庆华为村里规划出一个联通每家农户的道路网。去年9月,长达10公里的通达路正式通车。与此同时,5口饮水池也修建完毕。路通了,饮用水方便了,凉水村脱贫路迈出了第一步。

在凉水村107户建卡贫困户中,因学致贫的有54户,因病致贫40户。晏庆华根据每一家的具体情况,他为贫困户制定了不同扩大生产规模、丰富生产方式的脱贫方案。

42岁的周安平一家有5口人,3个孩子都还在上学,每年学费开销1万余元,周安平每年的打工收入除去学费,所剩无几。晏庆华就教周安平的妻子冉瑞珍在家种植辣椒、红薯等经济作物,又养了2头生猪及1头牛。去年,周安平一家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余元。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带来修路占地、土地赔偿、补贴分配等新问题,晏庆华不厌其烦,亲自上门为相关村民解释。

想方设法发展特色产业

为发展特色产业,晏庆华最终决定利用凉水村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养殖淡水鱼。

去年8月,村里成立淡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将20万元贫困村产业发展资金按照每户1000元标准分配给贫困户用于入股,参与年底分红。晏庆华还组织村里的干部和专业养殖人员组成管理队伍,义务对鱼池进行日常管护。

目前,凉水村的淡水鱼已收获过一次,送到县城里的农贸市场做推广。”晏庆华说,他们已联系好3个销售点。预计今年可打捞2万斤淡水鱼,获纯利润14万元。

不仅如此,去年11月,晏庆华还请来榨菜种植技术人员,号召村民农闲时种植榨菜。目前凉水村已有40余户村民共种植榨菜200亩。5月份,这些榨菜就将迎来第一次丰收,预计每亩毛利润800元。

?

2.张文辉:带领农户共发柚子财

感言:“成绩只属于过去,我们还将做得更好!”

人物简介

张文辉:重庆市劳模、梁平区合兴镇龙滩柚子股份合作社理事长。

黝黑的面孔,朴实的打扮……4月25日,记者在梁平区合兴镇龙滩村看到,张文辉正带人为柚子施用稳果有机肥。在这位重庆市劳模的带领下,当地420余农户抱团发起了柚子财。

钻研技术让梁平柚告别苦和麻

梁平柚已有200多年种植历史,与广西沙田柚、福建文旦柚并称中国三大名柚。在上世纪末,一个梁平柚能卖到十元,而当时猪肉每斤才两元。

张文辉介绍,看到柚子行情好,当地村民跟风种植,使用化肥催果,提早上市卖柚子。梁平柚产量倒是上去了,口感却变得既苦又麻,价格也一路走跌至“十元买3个”的地步,部分果农砍树改种。

然而,一直在当地从事土特产经营的张文辉却不甘心。“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不能让它毁了!”1998年,他回到村里成立了梁平龙滩柚子专业合作社,决心振兴柚子产业。

通过走访,张文辉找到了梁平柚变味的主因。接着,他开始请教专家、做实验。2006年,他成功研发了柚子“芽片改良腹接技术”。三年后,他培育出优质柚子种苗40万多株,结合用肥和采摘控制,结出的柚子口感又恢复了往日的清香。张文辉还向周边农民无偿传授该技术,培育优质柚树苗500多万株。

“互联网+”营销让水果成网红

2005年,他牵头当地七个乡镇柚子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梁平龙滩柚协会,尝试梁平柚的规模化、标准化营销,争夺市场定价权。

2009年,梁平柚价格恢复至10元一个,产值突破3000万元,销往重庆主城、四川、湖北等地。张文辉并未止步,他提出梁平柚要以“生产标准化保证品质,发展品牌化确保信誉,营销网络化开拓市场。”

不久,张文辉为合作社注册了品牌——“双桂”牌梁平柚,同时整合2000株百年柚树资源,打造高端品牌,并以分级包装、二维码溯源等手段进行营销。2011年,合作社又开始尝试淘宝、网站和新媒体端的销售。去年,“双桂”牌梁平柚售价15元一斤还供不应求,成为互联网销售平台上的水果“网红”,社里的3500吨柚子实现产值5000多万元。

“跟着张总,我们收入有保障。”龙滩村4组的严官川是合作社社员,去年种植10亩梁平柚获益近20万元。目前,当地已有420余农户加入了合作社,还引入8个新型经营主体加入,成立了重庆万亩柚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扩大柚子种植达到一万亩。

如今,龙滩柚子合作社已发展为股份合作社,其“双桂”牌商标荣获重庆市著名商标,并在去年获得农业部“一村一品”推选活动第一名。

目前,他们正在当地推广有机柚种植,现已发展了3500亩。此外,还将开发“柚园”主题的观光旅游项目。

3.葛亮:12年坚守 只为江清岸洁

?

感言:清漂是累,但看到江清岸洁,心里就特别有成就感。

人物简介

葛亮:2005年加入巫山县水域清漂队,主要从事长江巫山段干支流的清漂工作,现任巫山县市政园林管理局清漂队副队长。

4月的清晨,巫山神女峰下的长江江面。38岁的葛亮站在船头,熟练地操控着船只,带领队员有条不紊地整理着网兜等清漂工具。

这是葛亮清漂的第12个年头。身为巫山县市政园林管理局清漂队副队长,每天清早驾船清漂,已成葛亮的“家常便饭”。

清理的垃圾越多越高兴

“清漂看起来简单,其实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葛亮告诉记者,起初干这行,由于没有掌握方法,他也是胳膊疼得连饭碗都端不起,一天却舀不了多少垃圾,但经过多年实践后,他已是驾轻就熟。

“如今是枯水期,江面上只有4艘清漂船负责清漂保洁。汛期的时候,40多艘清漂船、100多名清漂队员在凌晨5点多就要开始工作。”这100多名清漂队员中,有许多都和葛亮一样从事清漂工作超过10年,“以前清漂队43艘船全是渔船,靠人工网兜捞,每天打捞的漂浮物也就200吨。2014年,县里购置了14艘机械作业船用于清漂,每条大船可装载40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清漂是累,但看到江清岸洁心里就特别有成就感。”葛亮说。

巫山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是重庆水域清漂的最后一道防线,水域清漂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巫山旅游城市的形象和库区水质安全。

2008年7月上旬,巫山县遭遇特大暴雨,大量树木、农作物、牲畜及生活垃圾等随洪水涌入长江一级支流抱龙河,阻断了航道,情况十分紧急。

得知情况后,葛亮立即带领由20艘船只组成的“应急清漂突击队”,迎着汹涌的河水赶到抱龙河现场,开辟抢险通道。由于堆积的垃圾实在太厚,船桨被树枝卡住熄火。葛亮二话没说,跳进了湍急的河水中,在又脏又臭的垃圾堆里用双手抠出树枝……

12年来,在葛亮的带领下,清漂队多次成功地完成干、支流汛期及库区165米、175米试验性蓄水、退水期间的应急清漂和一般清漂任务。仅2014年以来,清漂队就出动清漂船7000余艘次,清漂逾2.3万吨。

清漂队成了一个大家庭

清漂这行早出晚归,根本没时间和精力照顾家庭。葛亮告诉记者,自从干了清漂工作,自己从未带儿子出去玩过。特殊的工作让葛亮对家人缺少关爱,但对清漂队员,他却像家人一样去关爱。这支由182人组成的清漂队,43艘清漂船有29艘是夫妻搭档。哪个队员家中有事要顶班或是帮忙,他总是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他们有事总会给我打电话,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是清漂队的热线电话。”在葛亮的带领下,清漂队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家庭。

葛亮说:“工作成绩不是自己一个人干出来的,这凝聚着全体队员们的辛勤汗水。”

4.邓国兰:远程会诊救命于千里之外

?

感言: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更多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人物简介

邓国兰:重医附一院远程心电会诊中心负责人。2014年以来,她带领重医附一院心电团队,建起重庆地区最完整的心电远程会诊系统,覆盖了38个区县的100余家基层医院。

4月26日,家住城口县葛城街道的谢玉山因心率失常在县人民医院进行了心电图测试,医生将心电图数据提交到网络上,几分钟后,就有来自重医附一院的专家在线上“接单”分析报告,随后再把诊断结果回传到县医院。

48岁的邓国兰就是“接单”的心电图医生之一,她是重医附一院远程心电会诊中心负责人。

每天审核400余份心电图

早上8点,邓国兰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刷新电脑,系统邮箱中已堆了几十份从基层传来的心电图,她和同事不管谁先看到报告,就立即“接单”分析报告。

和其他轮值医生不同,邓国兰除了分析报告外,她的主要工作还包括审核报告,每天经她手分析和审核的心电图报告就有400余份。为保证心电图及时接收、及时反馈,邓国兰和她的团队24小时在线,有时忙得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找到辛苦工作的意义

为了响应我市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014年重医附一院决定成立一个远程心电会诊中心,并覆盖全市的基层医疗机构。作为该院心血管内科的骨干医师,邓国兰主动承担了这块“硬骨头”。

邓国兰告诉记者,从2014年到2016年,她走遍了全市38个区县的100多家基层医院,与他们签订联网协议,开展技术培训。

这一系列工作,都是她和同事们利用业余休息时间完成的。邓国兰回忆说,那段时间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凌晨一两点才回家。因为高强度的工作,她体重也直线下降了10公斤。

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重庆地区最完整的心电远程会诊系统于2015年正式上线,截至去年,该系统覆盖了全市所有区县级医院及部分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

去年五一节期间,王裕到石桥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他胸闷、晕眩、走路不稳等症状引起了社区医生的警觉。迅速将他的心电图传到远程心电会诊系统中。当时正在值班的邓国兰接到报告后,经仔细分析,发现患者有急性心梗的迹象。

“当时情况非常紧急,我们立刻提醒患者所在的社区医院,尽快让患者转诊大医院。”邓国兰回忆道。

事实证明,邓国兰的推断没有错。被转诊到重医附一院后的王裕,的确患有急性心梗,由于抢救及时,王裕保住了性命。

邓国兰认为,这是远程心电会诊能救命给她带来的最直观的体验,也是她觉得辛苦工作的意义所在。

5.张永红:开网店自力更生

感言:电商让我曾经灰暗的人生重见光明,我要用好这个平台,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人物简介

张永红:2005年因意外导致高位截瘫,为筹集医疗费,2012年开始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2015年成立传宏土特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去年销售额超200万元,自己致富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

4月27日,早上5点,武隆区和顺镇海螺村村民张永红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打开手机看淘宝、微信上的咨询和订单情况,然后回复疑问、打印订单。

7点左右,工作人员将新收的土鸡、土鸡蛋送来,张永红则挨个挨个地检查质量。

接单、打单、验货、发货……每天的忙碌,让张永红几乎忘了自己的特殊——一名高位截瘫患者。电商,让他曾经觉得无聊的“轮椅人生”越来越充实、有趣。

为筹医疗费接触电商

2005年,在外地打工的张永红因一场意外,导致颈椎粉碎性骨折而无法站立,到老家海螺村由父亲照料。

进一步治疗,需数十万元的医疗费用,这让只有几万元积蓄的张永红一家苦恼不已。“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上看到甘肃的一对打工夫妻,为了给患病的儿子挣医药费,在微博上卖东西。我也有了在网上卖土特产的想法。”张永红说。

海螺村距离武隆城有30多公里,这里的不少村民都从事着养殖、种植业,但苦于没有对外销售渠道。2012年,张永红开始在微博上卖蜂蜜、红苕粉、淀粉等农村土特产,除了自家的土货外,他还找附近的村民收购一些货品来卖。

开始的时候,村民们都怀疑,一个不能正常行走的人,还能把东西卖到山外?“村民们不懂电商,不相信只凭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能卖东西。于是我就先付钱买他们的货品,再在网上卖。”张永红说。

通过在微博上介绍自己的病情,张永红引起了不少爱心网友的关注。很快,他迎来了第一笔生意——以每斤140元的价格卖出11斤土蜂蜜,还有一些网友高价拍下土蜂蜜表爱心。由于卖的土特产正宗,很快,张永红吸引了更多的买家,仅在微博上,销售额就达2万多元。

找到了人生价值

2013年6月,张永红开起了淘宝店,取名“武隆小张网店”,销售土鸡、土猪肉、天麻、竹笋、蜂蜜等30多个品种的土特产。销量的增加,让张永红的货源也越来越广,目前,货源涉及武隆区、涪陵区8个乡镇近千户农户。海螺村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点还建在了张永红家里。在服务点,村民可以委托张永红在网上代买家电、日用品等,也可以将家里多余的农产品交给他售卖。

张永红介绍,2015年,他的销售额达120多万元;2016年,销售额更是达230多万元,几乎翻了一倍。为了扩大规模,他还成立起武隆传宏土特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并招了4名员工,负责收获、发货等。

从事电商行业后,他没有一天能休息,忙的时候,要通宵打单、发货。他说:“做电商自己有收获,还能帮助别人,人生也就有了价值。”

6.张勋维:当好群众的“服务员”

感言:我只是做了份内的事,今后一定尽职尽责把工作干好,为百姓服好务!

人物简介

张勋维:江津区油溪镇华龙村党委书记,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

2014年12月底,当江津区油溪镇华龙村最后一条水泥路华平路贯通时,一位体形瘦小、皮肤被晒得黝黑的中年人站在平整宽敞的道路上,长舒了一口气。他欣慰地说:“总算是全部修通了,村民们再也不会遇到出行难的问题了。”

这个中年人就是该村党委书记张勋维。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华龙村村民年均纯收入从不足6000元增加到17000元。

敢啃“硬骨头”,解决“出行难”

“道路不通,万事皆空!”这是2005年10月刚到华龙村当书记的张勋维最爱挂在嘴边的话。

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华龙村村民的房子分散在各个地方,最远的一户到主要公路直线距离大约有9公里。泥泞的“羊肠九曲路”不仅给村民生活出行带来了困难,还对蔬果的销售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华龙村当时有2000亩柑橘、800亩花椒、300亩龙眼还有500亩其他蔬果。交通不便让水果运不出去,好好的果子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张勋维下定决心,要利用一切条件尽快让华龙村通上水泥路。经过他不遗余力四处奔波,多方争取资金和项目,终于在2009年上半年,华龙村正式拉开村级路硬化帷幕。

“要想修路,除了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外,还要靠村民集资,这可是个‘难啃的骨头’。”张勋维回忆,为了动员乡亲们集资,他每天都要往返于各个生产队之间开动员会。“你得给群众把道理讲清楚,为什么修路,修路对他们有啥好处,他们弄明白了自然会心甘情愿地拿钱出来。他们要是没弄明白,我就说到他们明白为止。”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11月,华龙村第一条水泥路高新路硬化完成。2014年11月,华龙村完成23条共计42公里的村级公路硬化,成为江津区第一个“社社通”水泥公路的行政村。

让村民喝上干净水

路修好了,可张勋维却没有歇下来,他又琢磨着怎么让群众喝上干净的自来水。

2014年7月份,6队村民兰世全急匆匆地跑到张勋维办公室求助:“养猪场的水井没水啦,我喂的猪都快渴死了。”

那时华龙村全村都是吃井水,除开卫生问题不说,每年6、7、8月份水井还常常干枯。

这件事情让张勋维意识到:村民喝不上水可是个大问题。于是,他立即组织村干部走访调查,把村里的饮水情况形成书面材料并提交给上级部门。

很快,华龙村的饮水工程得到了落实。2015年年底,华龙村建起了90多公里的自来水管道,解决了3200多名群众吃水的问题。

张勋维说:“村民们选我当书记,我就要竭尽全力为大家服好务,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大家的信任。”

7.倪长虹:“班妈妈”的责任与担当

感言:教书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更是一种对教育的情怀。

人物简介

倪长虹:重庆市育才中学初2019级29班的班主任,重庆市英语骨干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教师默默奉献的誓言。

“班妈妈今天的新裙子真漂亮!”

4月24日上午,育才中学初2019级29班的班主任倪长虹抱着书和笔记本电脑刚走进教室,班上的学生便围拢过来,亲切地和她拉起了家常。

倪长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你们不知道,事实上,如果她愿意,倪长虹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种轨迹。”熟悉倪长虹的人说。

辞职只为追求教师梦

1997年,大学毕业的倪长虹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双学位文凭,顺利找到一份白领工作——在浙江温州一家大型外资企业当翻译和董事长秘书。

当初,同学们都非常羡慕她,因为他们每月的工资仅仅是倪长虹收入的一个零头。可一年后,倪长虹意外辞职了。

“不是我挑剔或者好高骛远,而是我发现自己并不真正喜欢这个工作。”于是,倪长虹从外企辞职,回到四川康定师范学校教书。

因为,一篇关于彭水乡村小学的新闻报道感动了她。没过多久,倪长虹再次辞职,只身来到彭水新田乡中学当起了一名英语教师。

学生喊她妈妈,她差点落泪

这次,她面临新的考验。这里的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不少初三的学生甚至连音标都不会拼读。学校没有自来水,洗脸水得到1公里外的地方自己去挑。然而,当倪长虹看到那些孩子纯真的笑脸时,她决定留下来。

班上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有一天,一个叫小玲的学生小声地对她说:“倪老师,我好几年都没看到我妈妈了,特别想她,看到你,让我想起了她。我可以叫你妈妈吗?”小玲的话让倪长虹差点掉下泪来。“好呀!”倪长虹轻轻抚摸了一下小玲的头说道(如今,小玲已保送在读重庆大学法学研究生)。

从那以后,倪长虹除了上课外,还会给女孩子们梳头,像妈妈一样跟她们谈心;当男孩子调皮的时候,倪长虹也会沉下脸来,像父亲一样教育他们。慢慢地班上的孩子们开始叫她“倪妈妈”了。

在新田乡中学教书不到一年,倪长虹在本县英语优质课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她辅导的一个学生在全国英语奥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我不能忘记肩上的责任”

2004年,由于突出的工作表现及成绩,倪长虹被调到彭水中学。

5年之后,倪长虹参与组建彭水一中,担任副校长分管学校教学工作并兼任高中班主任。2009年该校正式招生,3年后,从她的班上走出了该校的第一位北大学生。

2013年,倪长虹来到育才中学担任英语教师。不管身在何处,变换的是岗位与身份,不变的是倪长虹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学生的热爱。

因为工作繁忙,倪长虹很少有时间照顾家人及辅导女儿学习,她10岁的女儿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很忙,我是自学成才的模范。”

对母亲,对女儿,倪长虹都心怀愧疚,但是她说,“作为一名党员,我不忘初心,更不能忘记自己肩上的责任。”

8.张霜丽:养鸡创业 几经起落不言放弃

感言:靠劳动致富是一种幸福,所以,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我都会咬紧牙关挺过去。

人物简介

张霜丽:中共党员,南川区南平镇继兴畜禽养殖家庭农场场主。

54岁的张霜丽正在经历创业以来最难的时期。

2006年,她从执教的幼儿园辞职,开始自己养鸡创业。10年时间,张霜丽遭遇了无数次磨难:一次一次的失败积累了养殖经验;养殖顺利却又遭遇市场波动,鸡蛋与鸡的价格都在谷底徘徊。现在,2万只鸡苗,光饲料费用一项每天都要增加2000元。“我相信行情总会好起来的。”张霜丽看着满舍的鸡苗,不言放弃。

咬牙挺过两次波折

2005年的一天,还是幼儿园教师的张霜丽,在上党员远程教育课时,看到了养鸡致富的信息,产生了养鸡创业的念头。

很快,张霜丽说服了丈夫郭建华,拿出家里仅有的3万元存款,再加上东拼西凑的7万元,买了2千只鸡。在资金不足的窘境下为了建养殖场,张霜丽和丈夫亲自动手,不分白天黑夜打地基、挑石头、背砖块。2006年4月,张霜丽的第一个养鸡场终于在水丰村白树垭口诞生了。

铆足了劲的张霜丽准备大干一场,却因为没有养殖经验,小鸡不明缘由地生病了。夫妻俩赶紧把病鸡送到城里,请养殖专家解剖查看病情,治好了小鸡的疾病。

到了2008年,张霜丽的小鸡刚养到产蛋期,就开始肠胃出血,难以养活。张霜丽夫妻俩翻阅资料、求助专家,才知道小鸡要打疫苗,“从那时起,小鸡大规模生病的情况就少了。”

张霜丽靠自己不断总结经验,慢慢改良了养殖技术和养鸡方式,养鸡规模也从2000只,逐步扩张到2万只。

翻新鸡舍 静待行情好转

看到张霜丽的养鸡场搞得风生水起,水丰村的村民坐不住了,不少人跑到她家来取经。

张霜丽热情接待前来参观的村民,毫不保留地把自己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养殖技术和经验全部告诉他们,还专门修建了1万只规模的育雏室,为附近的养殖户提供育好的鸡苗。

在张霜丽的带动下,周围很多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积极投入到蛋鸡养殖行业中来。

不到一年时间,水丰村的养鸡场一个个拔地而起,将水丰村打造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蛋鸡养殖小区,养殖户达20多家,蛋鸡规模达20万只。

张霜丽作为致富带头人,她的养殖场不仅解决了10多名妇女就地就业,还为周边群众提供肥料种植庄稼和蔬菜,形成了致富的连锁效应。

如今,张霜丽正面临创业以来最大的困难,2万只母鸡尚未进入产蛋高峰,蛋鸡的行情也从去年的5元一斤下滑到1元多。张霜丽的打算是:“再喂一段时间,低价卖出。”

尽管蛋鸡行情低迷, 但张霜丽现在没闲着,夫妻俩“重操旧业”,挑起水泥桶翻新鸡舍。“根据规律,后年下半年行情应该会好起来,明年初就可以再进一批新鸡苗了。”张霜丽说,刚好趁这段时间,翻新鸡舍,今后可以机械化养鸡。

9.胡慧容:用心记忆成就“王牌”

感言:只要你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你就会很有责任心,有了责任心,工作才能又好又快!

人物简介

胡慧容:47岁,重庆邮政速递物流公司集散中心分拣封发员。

胡慧容个子瘦小,说话时带着腼腆的笑容。但在重庆邮政速递物流公司集散中心,她却有一个与外表极不相称的外号:胡老大。

同事说,胡慧容这个外号的得来有年龄原因。在平均从业年龄只有三十来岁的快件分拣封发一线岗位上,47岁的胡慧容是真正的老大姐。但比这更重要的原因是,胡慧容的快件分拣业务能力高超,是集散中心一名“王牌”分拣封发员。

从1991年从事邮政工作以来,胡慧容一直保持着单位里最快的信件分拣记录——1秒分拣一封信件。她每天能完成上万封信件的分拣量,比单位平均水平高三成。

在信件分拣时,人们能看到胡慧容的身影快速晃动,将一封封快递信件放入该去的文件格箱里,叠得高高地近千封信件,10几分钟就被分拣完毕。

“她这手功夫得来不易。”集散中心负责人说,快件分拣封发,对体力和脑力要求都很高,“看到信件,你要准确判断信件是送去哪的,就必须先把各地的地址信息记得滚瓜烂熟,光是做到这一点,起码就要三五年的积累。”

胡慧容有一本600页的地址簿,记者看到,上面是全重庆的各单位、小区、街道以及门牌号信息,每页有大约100条地址。记者随意翻到一页,说出一个门牌号,胡慧容立刻能够说出这个门牌号是哪个小区、那条街。

实际上,随着近年来全市新建道路、建筑、小区和各地揽投部的迅速增加,胡慧容脑中的本地地址簿也在不断扩容,目前她已熟记共10万条本地地址。

然而,这依然不够,由于要快速分拣送到全国的信件,胡慧容还必须牢记全国各地的地址信息。目前,她已记下全国5万多个镇级单位的地址信息。“地址信息会变化,我经常都要上百度去查询一些新的信息,另外只要是上街,我都会刻意去留意一些新的地方,记下门牌号和街道。”

从事分拣封发工作20多年,高强度的日常工作,让胡慧容也落下了一些职业病,如腰椎键盘突出,颈椎病,视力下降等。此外,快速分拣信件,对手指的损伤也挺大。记者看到,胡慧容的手指前端颜色像碳一样黑,皮肤上也有些许裂纹。

为了避免对手指的严重损害,胡慧容等分拣封发员都会带上厚厚的毛线手套,并在手套的手指部位蒙上一层胶皮。由于工作损耗太大,他们每一个星期,就会换一双新的手套。

除了分拣信件,胡慧容还要参与快递包裹的分拣。像“双十一”这样的日子,快递包裹处理量大增,他们每天要三班倒连续工作,有时还要搬抬一些数十斤重的大件包裹。

“有时我看到一叠叠的信件,脑中会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信里面都有什么呢?是家书、录取通知书还是重要的商业合同?”胡慧容说,分拣对她而言只是一个动作,而对信件的拥有者,可能就是一份至关重要的寄托,“所以,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也必须全心全意地去完成。”

10.杨菊平:与垃圾为伍 收获快乐

?

感言:看到餐厨垃圾变废为宝,给社会创造了价值,是我们最开心的事。

人物简介

杨菊平:41岁,江北区黑石子餐厨垃圾处理厂副厂长,2015年获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她坚持科技创新多年,为推动重庆市固废垃圾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多项研发成果和技术支撑。

只要在厂里上班,黑石子餐厨垃圾处理厂副厂长杨菊平都会来到厌氧发酵的生产车间,这里摸摸,那里看看。作为厂里负责安全生产和技术管理的负责人,她坚持这样的例行巡查已经8年。

垃圾堆旁搞研发

1998年,杨菊平从大学毕业,进入市环卫集团担任技术员。杨菊平上班不久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是为西南地区首座现代化垃圾处理场——长生桥垃圾填埋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她主导攻克生活垃圾渗滤液技术,在填埋场一呆就是大半年时间。“平均每天在垃圾堆旁要工作10多个小时。连家人都习惯了我的味道。”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得益于她和同事们的努力,环卫集团成功解决了技术难题,多项新技术在全国推广示范。

最让杨菊平骄傲的是她们在全国实现了三个率先——

一是全国率先实现生活垃圾渗滤液经处理后达一级排放标准,消除了填埋场运行环境安全隐患。

二是全国率先研发钢板路基箱技术,解决垃圾运输车辆在垃圾堆体上行驶问题,提升填埋作业效率。

三是全国率先开发出渗滤液加盖技术破解臭气扩散污染环境问题,实现清洁卫生作业。

创新技术助推设备国产化

在不少人看来,垃圾处理是“苦、脏、累、臭”的活路,杨菊平却在技术攻关的过程中收获了开心和乐趣。

2011年,她作为核心技术骨干全程参与的“城市生活垃圾单相湿式厌氧生物制气设备研发与示范工程”成功申报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并被列入全国示范工程。

经过多年磨练,杨菊平已成为环卫集团公认的研发高手——

重庆餐厨垃圾处理最初引进的是瑞典技术,但国外技术难以适应重庆垃圾杂物较多、花椒多等情况,堵塞机器的事情经常发生。杨菊平和技术人员一道进行技术攻关,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实现了餐厨垃圾破碎机刀片及主轴、进口制浆机等餐厨垃圾处置关键设备零部件国产化。

不仅如此,针对重庆餐厨垃圾高含油高含盐的物料特性,她们研发了餐厨垃圾处理新设备,取得了餐厨垃圾处理系统、餐厨垃圾除杂制浆一体机等3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她和其他技术人员一道,在全国率先编制了国家《餐厨垃圾处置技术规范》,填补相关领域空白。

与残渣剩饭打交道多年,杨菊平始终无怨无悔。她说:“希望今后能更多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更洁净一些。”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张锦辉、万难、卢越、杨艺、何清平、白麟摄)

3
顶一下
0
踩一下
收藏 推荐 打印 | 责任编辑:全丽 |

365体育投注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365体育投注平台”的所有作品,均为365体育投注平台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请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365体育投注平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原作者无意将其作品刊登于本网站,请通知本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电话:023—63856943

邮箱:hyplxdm@126.com

  • 党建头条 官微
    干部任免 党建智库
  • 《党课参考》官微
    “三会一课”掌中宝
  • 《党员文摘》官微
    修齐治平第一微平台
  • 领导者头条 官微
    明大是 看大势 干大事
  • 《重庆人才》官方微信